业界新闻
百年风华|历史,从这里启航:油画《启航》里的中共一大故事和“红船精神”
发布日期:2021-03-31 浏览次数:0
——编 者
历史,从这里启航——油画《启航》里的中共一大故事和“红船精神”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璐
历史档案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代表当时的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陈独秀、李大钊均因事务繁忙,未出席会议。
会上,代表们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报告了本地区党、团组织的情况,起草和讨论了党的纲领和今后实际工作计划。
7月30日晚,由于受到租界密探干扰,会议代表被迫转移。由于活动已受到监视,会议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 启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 油画 2009年 何红舟 黄发祥
1921年,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召开,使南湖游船因此获得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将“红船精神”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追溯党的根脉。“红船精神”,引发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红舟和黄发祥联合完成于2009年的油画《启航》,正是以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为表现对象而创作的。据何红舟介绍,《启航》最初有两张草图,一幅表现一大代表乘小船陆续登红船;另一幅则是代表们从湖边的跳板登船的场景。其中表现一大代表乘小船陆续登红船的这幅入选了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而另一幅则是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奖作品,系该工程113件作品中的五件金奖作品之一,并被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
▲ 启航(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奖作品) 油画 何红舟 黄发祥
创作以中共一大为表现对象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应该如何回到历史、还原现场、凝练主题、彰显精神?一开始接到任务,何红舟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怎么去表现?比如内容是表现上海开会,还是到嘉兴南湖开会?构图上,是表现代表们上船还是下船?这些都是需要艺术家从自己对整个历史事件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物的理解出发,在此基础上再去把主题的精神内核表达出来。”
何红舟说,“红船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了让作品尽可能还原真实,何红舟查阅了众多历史资料,创作期间,他还到南湖革命纪念馆进行调研。纪念馆里有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而不断探索、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段开天辟地的历史史实。“情景的再现让我仿佛置身这段历史长河中,这对我创作《启航》有了深刻的帮助。”在何红舟看来,创作历史画,对历史史实的确认是至关重要的,“1921年有这么一个历史事件,13个人参加会议,它是真实的;但是,到底是谁先上船,或者穿什么衣服,由于没有太多历史细节以及真实影像资料保留下来,那么我们就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敲和构思”。
“为了创作这两幅作品,我还邀请了黄发祥老师作为搭档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作品,黄老师是我的同事,又是要好的朋友,我当时希望能有一个年长的老师在一旁为我提供帮助,从绘画的表现上面,相互之间也有一个更好的交流。”何红舟说,黄发祥对党史有深入的研究,在创作的时候,哪些人物到场了,哪些没有到场,他们经常在中间进行反反复复地讨论,“一些代表,他们没有到南湖去,我们一边画还要一边考究历史材料,同时对一些党史专家提出的问题在画中去作出回应。比如党史专家一再对我强调的,毛泽东和董必武在这次会议中的重要地位。但又不能太过头,把毛泽东塑造为一大会议的主导者。”所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何红舟动了一些脑筋,比如,毛泽东和董必武尽管处于画面的中心,但在处理上,毛泽东衣服的颜色稍暗一些,没有将他放在船头,而是放在了一个比较动态的位置上,确保了矗立在船头的一大会议的几位中心人物依然显而易见。
《启航》的画稿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才有了最后这两幅稿子。两幅草图均选择一大代表登船这一瞬间来表现一大会议转移到南湖召开时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两幅画稿的区别也包含着何红舟经营的苦心在其中。“我希望这同一题材的两张画不要雷同,也可以为国家订件提供两个方案作为选择。最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历史画草图评审与现场观摩会上,尽管有评委倾向于一大代表由跳板上船这张稿子所体现出的庄严,但多数评委还是认同从小船上大船这张草图。”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自此迎来焕然一新的面貌,中华民族自此走上了通往光明的道路。《启航》再现了这一历史瞬间,为此何红舟、黄发祥前后用去了三年时间。但何红舟仍感到有遗憾的地方,“画面的总体效果有些‘平’,这与我总是想将一大代表全部表现出来的想法有关,其次在表现庄严而神秘的气氛时,还缺一点更为‘真切’的感觉,缺的是对那个时代总体特征的把握。”
反复比对《启航》的两幅画,由小船上大船的这一幅让何红舟感到,小船上大船的不稳定感觉,以及对激荡的水面的表现,有助于加强那个时代的特征给予人的感受,暗示出那个时代环境的艰险,从而可以更好地烘托“启航”的主题。何红舟认为,《启航》这张画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这艘大船的启航,人物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但绝不是简单人物群像的聚合,而是主题性创作。在由小船上大船的这张稿子的人物组合中突出的是总体的动势,这种方式更吻合主题思想的表达,也更有可能突破画面平淡的效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定稿的这张小船上大船的画面较之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那张,在构图、气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我和黄发祥老师有了省里这张画的创作经验后,如何将全国这张画得再好些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在参与创作《启航》的过程中,黄发祥感到,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需要艺术家拥有对作品超强的构思能力,而《启航》让他最感满意的部分正在于此。黄发祥说:“没有好的构思,构图是产生不了的。一张画的构思把握得比较准确,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比较有效,我们通过画作构思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再度的、深入的学习研究,领会事件的重大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