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新中国70年 国画经典背后的故事(二)——春天的故事

【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回首业已走过的70年,仿佛是翻检一部浩瀚的史册。“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艺术家的笔下,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浓缩为了一部部视觉的史诗,几代艺术大家以实践的成果树立起了一座民族艺术的世纪丰碑。

70年来,中国美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充满了时代的新质。从迎接开国大典,反映伟大祖国屹立东方,到描绘人民群众投身国家建设的劳动风采;从歌颂革命历史,到反映改革开放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壮阔图景;从描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到歌咏祖国的锦绣山河,中国美术的创作主题和题材前所未有地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在那一帧帧画面里,我们可见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可感社会主义建设大潮的如火如荼、可听四海升平的笑语欢歌……这些优秀作品共同营构了多彩多姿的时代人物群像,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历史,也是一种对人性之美和人文精神的充分展示,使我们徜徉其中,得以感受昨日的历史风云和鲜活的人物音容。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美术报》在“十一”期间特别推出“我的祖国——国画经典中的新中国70年”系列专题,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的国画作品,以画作记录历史,艺术性地再现新中国奋楫中流的70年,礼赞伟大的祖国!


· 春天的故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唤醒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茁壮而美丽的新芽在这广袤的大地上萌发而生,焕发出勃勃生机,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岗村里村民们按下的手印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设立经济特区、深化企业改革、坚持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制定科教兴国战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加入世贸组织……直至今天,我们还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艺术家提供了生动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文本,他们以真挚的情感描绘现实生活、塑造真实形象。其间,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进步,引导中国画冲破束缚,释放出新的创造力。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等主题思考涌现了一批新中国画经典,同时,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大讨论使中国画家在艺术语言本体上的探索也呈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新的倾向,新中国画呈现出一种创作群体的反思与觉醒。随之而来的'85新潮带来中国画的再次发展,在一派“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危机下反而催生出水墨自由发展的机遇,中国画家再次寻找中国画现代化的方向,向水墨视觉转型,形成新中国画、现代水墨画、水墨画、传统中国画、新文人画等多线发展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关于“笔墨中心说”和“笔墨等于零”的艺术观点之争逐渐升级为一场关于中国画命运的世纪之交大争论,也完成了一次百年中国画变迁的理论回顾,而由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材料相结合产生的“当代水墨”也渐趋活跃。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还诞生了以表现城市题材为主的“都市水墨”等。

这些诞生在改革浪潮中的作品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叙事,更是在滚滚潮流中,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国人的精神之歌。它们饱含着艺术家真切的情怀与时代担当,他们对于生活美的向往、对于人性美的赞扬、对于生命美的讴歌,谱写了一曲时代美的华章。




李宏钧、陈联喜?恢复高考

244cm×122cm?2011年

中央档案馆藏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恢复高考的政策正式颁布,这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于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于重建社会公平、公正,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恢复高考的政策决定“像黑夜中的火光”,为刚刚经过“文革”动荡的知识青年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陈联喜、李宏钧共同创作了《恢复高考》(高考图),画面中,知识青年们从田野中、矿洞里、工地上、机器旁纷纷走进招生办,咨询报名参加高考事宜,他们强烈的喜悦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刘文西?春天

170cm×200cm?1999年

艺术家自藏


刘文西笔下的人物总是乐观健康、英勇顽强、积极进取,看不到悲伤的哀愁、看不到无聊的矫情,刘文西以陕北作为艺术基地,在他的作品中,领袖像和陕北题材的描绘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春天》创作于1999年,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呈现。作品中的邓小平健步沉着,给人胸有成竹的感觉。作品名为《春天》,刘文西曾在接受采访时谈道,“此幅作品以深圳为背景,远处的楼房像雨后春笋一般,前景也画了几根竹子,草图时曾想过画很多笋,以营造一种雨后的生机,象征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深圳展现出的欣欣向荣景象,这不正是‘春天’么,一幅春天故事的画卷。”刘文西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背景城市选择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画面中的邓小平就像一个在公园中漫步的平常老百姓,这种处理让观者看后更感觉到伟人的平易近人。


何海霞?华山青绿

97cm×60cm?1980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何海霞曾在西安居住多年,西北雄壮的自然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灵感和契机。此幅《华山青绿》正表现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峻和雄奇,将北方山水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山石的轮廓用浓淡墨皴擦,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凹凸。松树粗壮劲健,岭背石磴陡峭而上,依山趋于云霄,而山腰云雾横锁,愈显山势崎峭险峻。


张国琳、王仁华、桑建国、吴同彦、罗耀东、谢宗君、陈少岳 

生死印——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380cm×580cm?2006年—2009年?中国美术馆藏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由18位勇敢的农民签下一份“生死状”,包产到户从此逐渐在全国各地推行,中国农村生产力被彻底解放。《生死印——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记录了那个伟大的瞬间,在画家张国琳的主持之下,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符合现实,甚至“农民额头的每一条皱纹都力求真实”。在这样一件全球瞩目的重大事件面前,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之上,更展现了深厚的国画功底和艺术造诣,让这幅作品成为了当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精品。



陆俨少?江涛万古峡

178cm×95cm?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对于峡江的表现是陆俨少山水创作的一大特色,这源于他1946年乘坐木筏沿江而下对于峡江山水的亲身经历,在这段经历中,陆俨少对于多变奇异的江水、云雾和两岸的高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涛万古峡》属于陆俨少晚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笔墨表现上的疏密组合与重构,以及笔墨之间的虚实对比与转换。画面中线条刚劲有力,山顶施以浓墨重笔,山石勾勒线条流畅自然,远山简笔凝练,云水交相辉映,左右逢源;章法布局明朗大气,山石由近及远笔笔生发,气脉贯通,整幅画面声势浩荡,动感十足。陆俨少的山水画艺术始终立足于传统,遵循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敢于出传统以求新貌,始终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的价值取向。

石齐?人人都在幸福中

241cm×242cm?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艺术家重新焕发活力,文艺创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水墨人物画体现出一种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很多艺术家和作品开始关心和体现普通民众,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的鼓舞下,画家们压抑了许久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美术创作前所未有地释放了出来。作品《人人都在幸福中》描绘的是一种动态的、欢快的群体场面,通过水墨人物营造出一种歌舞升平的欢愉气氛,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题材体现出高度的契合,展现出这一时代民众真实的情感以及艺术家对真善美的表达。


周韶华?黄河魂

178cm×152cm?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魂》是周韶华“大河寻源”组画中的一幅,全部组画共50幅。1980年,周韶华在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茂陵霍去病墓时,萌发了创作以黄河为母题的“大河寻源”组画构想。周韶华随后四次深入黄河,从源头至入海口,前后行程约三万里,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资源和全流域的自然资源为依据,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寻找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的途径。在对黄河的考察中,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敢、痛苦、牺牲和创造历史的不折不挠的精神,并力图从历史的纵深,从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开掘时代精神。《黄河魂》以黄河为背景,参照东汉石雕镇墓兽——辟邪构成,以呼唤民族灵魂为使命,展示中国水墨画新的时代风范。


吴冠中?春雪

69cm×137cm?1983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的《春雪》创作于1983年,面对“内容决定形式”的“题材决定论”,吴冠中率先从理论上呼吁了绘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的抽象美,为艺术的本体语言在新时期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吴冠中在新时期不同观念和思潮激荡的复杂情境中,以无畏的胆略和率真的性情探索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联,洞察两者间在文化精神、造型法则及语言方式上的贯通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走在时代前沿的崭新风格。在《春雪》这件作品中,吴冠中将春雪覆盖山川的“自然实象”用大块面的墨块、富有韵律感的墨线和跳跃的墨点串联成半抽象的“视觉意象”,提供了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与中国写意水墨画的笔墨体系融合贯通的可能性。这件具有强烈的平面构成意识和文人抒情意涵的山水作品,拓宽了中国水墨的山水题材了创作的边界,将点、线、面纳入水墨艺术的写意体系并成功转化为写意话语的表意符码。


杨晓阳?黄河的歌

200cm×270cm?1983年

艺术家自藏


杨晓阳以沉厚的笔墨语言,创作了大量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如《黄河的歌》(1983年)、《黄河艄公》(1984年)、《大河之源》(1987年)、《关中正午》(2003年)等。这幅创作于1983年的《黄河的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世代生活在黄河边上船工的群体形象。作者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典型人物,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刻画出夏夜雾气迷蒙的黄河边上船工们的生活景象。作品中造型的精准把握得益于杨晓阳大量速写训练的厚积薄发,与刘文西一起在陕北写生期间,杨晓阳与农民、船工同吃同住,在对生活切身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数量巨大的速写造型练习。杨晓阳曾在回忆创作《黄河的歌》时谈道,自己在黄河岸边与船工们共同生活了两个月,感悟到黄河船工生存状态的艰苦。面对生活的艰辛,船工们所表现出的坚强、乐观的精神气质成为他这件作品艺术创作立意的基础。

李世南?开采光明的人

181.5cm×194cm?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上世纪70年代初,李世南在陕西省博物馆创作历史画期间,对汉画像石、壁画、文人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石鲁的指导、启发下,李世南开始注重笔墨效果的发挥。李世南认为人物画要突破,必须摆脱“形”的束缚,从“形”中解放出来,并逐步从形神兼备进入“得意忘形”之境。李世南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开采光明的人》,以带有浓厚表现意味的大写意手法刻画了一群顶天立地的矿工形象,并辅以色墨把矿工从井下走到阳光下的三个不同瞬间用蓝、黑、红三种基调予以表现。在矿工服装的处理上,李世南采用大面积的泼墨手法给人以凝重之感,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笔墨表现以及整体构成,都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坚韧之美和大气之美,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也传递出他对这些“开采光明的人”的敬仰。

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

90.8cm×47.8cm?20世纪80年代

刘海粟美术馆藏


刘海粟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组织了第一个民间美术团体——天马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美术》杂志……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黄山立雪台晚翠图》,创作于1982年,构图深远,开合大气,用色泼辣,笔墨雄奇,是刘海粟的代表作之一。此作用了浓墨泼彩的方法,构图饱满,极具张力,展现了夕阳中灿烂壮阔的立雪台晚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色,远景使用了艳丽的朱砂,这些亦庄亦谐、丰富的色泽,艳而不俗,冷暖强烈,繁丰鲜艳。画中没有特别拘泥于细节的勾勒、描绘,只是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


赵奇?重逢

148cm×196cm?1989年

艺术家自藏


赵奇,1954年出生在辽宁省锦县的农村,中学毕业被安排做场部的电影放映员。除放映电影外,他另一个任务就是画幻灯片,宣传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的事迹,或许因此赵奇对知识青年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和记忆。他在1989年创作的《重逢》便是描绘了已是中年人的两位当年插队的知识青年,在过去落户的地方重逢的情景。作品对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的内心依然汹涌着激情,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赵奇的作品大多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钟情于深沉厚重的题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贾又福?太行丰碑

200cm×170cm?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太行丰碑》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里程碑式作品。这幅画既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格调与精神风貌,又蕴藏了艺术家个体的创造力与开拓意识。他的创作基地是太行山区,太行山特有的气度、风姿、性情,使他神往、陶醉,为此他曾20多次深入太行山。抗日战争中黄崖洞保卫战的先烈血染太行的历史壮举震撼着他的心,为此,他在一系列的太行山作品中夸张了山形的碑铭感、崇高感和阴面山的体量感。画面中山石注重整体塑造,绝壁之轮廓多取大方折线,不枝不蔓,严整、坚实而气势磅礴。《太行丰碑》将纪念碑的造型力度赋予崇高而壮美的山水形象中,用热烈的朱红色渲染出逆光,随山势曲折盘回,不但在形式上给人以节奏的美感,且强化了山势的运动,以山形的碑铭震撼感动了无数观者。正如贾又福在题识中所说,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浩然正气的精神之碑。

徐启雄?决战之前

104.5cm×81cm?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用汗水和拼搏向世人展现了她们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并鼓舞了一代中国人。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女排精神”的创作主题出现在多个画种中,徐启雄的《决战之前》描绘了女排姑娘们决战之前相互鼓舞、共同砥励的情景,画中人物造型质朴,构图别致。《决战之前》在构图上大胆舍弃对背景的具体绘写,而通过女排队友聚首抚掌互勉的一瞬,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加以精妙的色彩渲染,把决战之前昂扬向上的气氛和为国争光、敢于拼搏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和传递“女排精神”,突破时空、凝固历史,为新中国体育题材美术创作留下了金光闪烁的记忆。


何家英?秋冥

203cm×151cm?1991年

私人藏


20世纪90年代,何家英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了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贡献。在《秋冥》中,画家塑造了一位优雅温婉的年轻女子,她席地而坐,头枕双臂,侧脸凝视,静静地望着某处,已然出神。这正是一个人进入冥想状态的真实神态,以冥想的人物追寻与天地自然沟通的幻境。在构图上,何家英没有采用传统中国画的长条形制,而是借用了西方宗教绘画中常见的穹顶式弧形构图,以此代表浩渺的苍穹,与冥想的主题形成呼应。天空的蓝、大地的赭、树皮的白、树叶的黄,相互映衬,构成了最美的深秋色彩。

赖少其?岭南花似锦

188cm×142cm?1991年

赖少其艺术馆藏


1991年春,赖少其应广东新兴县邀请前去写生,参观龙山国恩寺,赋并书《游龙山国恩寺》诗,后刻石。回到广州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赖少其根据写生素材创作了《岭南花似锦》并题跋:“二月岭南花似锦,改革开放葆新葩。春夏夜雨润万物,日出骄阳照千家。为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而作。羊年初夏于广州之木石斋,赖少其。”广东的山水形态和地域风貌与安徽不同,赖少其经过研究和思考,在他的绘画中融入油画色彩规律,甚至在宣纸上直接运用水彩水粉等西画颜料,最后画面在混沌的色墨交融中得到升华。他将自己这种绘画风格的转变称为“丙寅变法”,正是他晚年的变法,才真正使他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另一高峰。

郭怡孮?与海共舞

150cm×191cm?199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郭怡孮一向主张“大花鸟精神”,要超越古人,更要推陈出新。花鸟画不仅要表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还要对整个历史、时代都有所关注、有所表现。《与海共舞》创作于上个世纪的1996年。彼时,郭先生作为中国美协国际交流团的团长,赴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体验生活。骄阳下泛着银光的芒草,在海风中翩然起舞,在海天一色的映衬下,如蓝宝石一般晶莹剔透。作者脑海中浮现的是儿时吟诵的古人诗句“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意境。画家以惯用的焦墨渴勾、装饰赭石,再重彩填充的技法,布置下柔中带刚的芒草叶片,又以金、银、云母等极端的色彩,细细点画出芒草银光灿灿的花穗。线性的叶子与点状的花穗,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一波三折地布置,犹如海浪般波涛翻滚,在碧蓝色调中形成连续不断的生命律动,整个画面呈现出现代花鸟画宏伟壮阔的深远意境。(本图说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吴冰所撰)

姜宝林?又是一春风

246cm×123cm?199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姜宝林强调写生(师法造化)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提到“游心”的重要性,所以,写实使得他的作品充实,写意使得他的作品潇洒。《又是一春风》正是姜宝林立足“写实”而不失“写意”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姜宝林巧妙地运用传统笔墨语言的干、湿、浓、淡、焦以及笔法的轻重、虚实、缓急,在章法上也体现出聚散、开合的有机结合。

赵建成?魂系雪域——孔繁森

210cm×180cm?1999年

艺术家自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是对孔繁森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的真实写照。孔繁森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1999年,赵建成创作了《魂系雪域——孔繁森》,画面中孔繁森与藏族人民站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不同年龄段的藏族人民形象美和服饰美的描绘,而这种美是淳朴的、是清澈的、是天真的。赵建成在人物刻画上“以形写神”,善用干笔,画中人物性格特征被他以细腻而概括的笔致画出。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局部)

188cm×12150cm?1988-1998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当有自己的声音。生于古都洛阳、长于黄河摇篮的李伯安,以极大的创作热忱,用10年时间,创作出了高1.88米、长达121.5米的极具震撼力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走出巴颜喀拉》是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构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构架,让代表中华民族的汉满蒙回藏各族百姓拥黄河而前行,塑造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气概。266个神态各异的形象绘出了中华民族的风骨,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条母亲河的一个闪光的细节。

卢禹舜?静观八荒

356cm×143cm?1994年

艺术家自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国画界画风单调乏味如一潭死水,这对于青年绘画者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卢禹舜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创新的重要性,《静观八荒》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红黑色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又很好地诠释了山水的洪荒世界。红色不仅展现了青年人对未来充满的希望与激情,也更像是一声炸雷,惊醒了周围迷茫的青年艺术家。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等一系列的静观理论。所谓的“静”,就是指在艺术创作中所保持的一种心态,对“静”的不断追求也是卢禹舜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他希望通过“静”来驾驭作品中的无限自然。

杨力舟?金色的梦

230cm×200cm?1989年

艺术家自藏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关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再次引起大讨论。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可以进入历史博物馆”等。这些论调曾引起中国画界的一时激愤,也促使艺术家思考。杨力舟认为,中国人物画仅具有一定的写实能力远远不够,中国传统绘画所要求的写意性、诗意性等在中国画现代形态的形成中同样不可或缺。杨力舟的《金色的梦》正是他这一时期的探索之作。在这幅画面中,酣睡的牧童被羊群簇拥着,神情悠然,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创作上开始新的尝试,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

董小明?辉煌 96cm×96cm?1996年中国美术馆藏
上世纪90年代,传统中国画探索变革的前行轨迹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一座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重合,产生了“都市水墨”这一传统水墨画当代革新的课题。年轻的深圳画家敏感于时代,以其特有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意识,在反映改革开放火热生活的“深圳画家画深圳”创作活动基础上,率先提出和实践了“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革新的课题。继“城市山水画”的实践后,以深圳为代表的画家和理论家们进而探索水墨画与都市的关系,持续以“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为题,深化和拓展这项艺术实践。20多年来,这一课题在全国画界乃至众多海外艺术家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小明创作了城市山水画《辉煌》,用彩墨表现建设中的深圳夜景,也成为那个火红年代的美术记忆。

蔡超、蔡群?顶梁柱

190.5cm×196cm?199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获奖和入展作品中,都能看到艺术家们心系人民、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价值取向。蔡超、蔡群为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创作的《顶梁柱》,精心描绘了当代产业工人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劳作场景。吊装大机器部件的工人们神情豪迈,平直的梁柱、弯弯垂挂的绳素与弧形部件所组合成的构图,既有变化又有综合形式美感。作者借鉴了素描、透视和色彩的西方绘画方法,用水墨晕染出丰富肌理,代替了衣纹用疏密线条的组成方式,采用浓淡相破的方法和平面构成的布局,使画面既有坚实的厚重感,又有水墨淋漓、清新俊逸的澄澈之美。

王颖生?香港回归

240cm×480cm?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由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009年,王颖生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了《香港回归》。王颖生的作品总能流露出一种岁月的痕迹,以饱满的人物性格形象、典雅的色彩以及张弛有度的构图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幅作品中,作者借鉴了永乐宫朝元图壁画的平列构图方式,以时空交错的形式表现不同的场景内容。远景中香港美丽的城市景观,夜空中欢庆、绽放的礼花,以及热烈激昂的红色背景,烘托出香港回归这一振奋人心历史时刻紧张严肃的氛围。

袁武?亲人

320cm×120cm×2?1998年

艺术家自藏  


1998年的夏天,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面对肆虐的洪水,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中国百姓互助的民族美德,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抗洪救灾”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抗洪英雄赞——全军美术作品展”。当时袁武作为部队美术工作者,应邀创作了《亲人》这件作品。大灾之时,人性显现出的最美好的亲情和军民团结战胜特大洪灾的难忘场面是作品的创作主题。作品设计成为两幅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的二联画:一组是军人肖像构成的堵管涌的壮观场面,一组是受灾群众身处滔滔大水中的群像。作品获“抗洪英雄赞——全军美术作品展”的一等奖。




转载自:中国美术报

友 情 链 接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电话:0551-62888236 地址:安徽合肥市政务区繁华大道276号徽园美术馆